- 手机:
- 18888889999
- 电话:
- 0898-66889888
- 邮箱:
- admin@youweb.com
- 地址:
- 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
德国总理默茨突然宣布向乌克兰提供50亿欧元,用以重建其军工体系,同时还将解除武器射程限制,甚至直接输出核心技术。此举令局势发生重大变化,令梅德韦杰夫愤怒斥责德国再次成为敌人,泽连斯基也在此时转变战略,公开指责中国,俄乌冲突的未来充满变数。
根据环球网和观察者网等媒体的综合报道,正值特朗普团队提出乌克兰只能选择投降的时刻,德国总理默茨出人意料地将“底牌”一一抛出,极大改变了局势的发展方向。首先,德国承诺将为乌克兰的军工体系注资50亿欧元,同时解除所有武器射程限制,并且直接提供核心技术。这50亿欧元的资金投入以及德国向乌克兰转让的2500公里射程的巡航导弹技术,将使乌克兰具备自主生产远程打击武器的能力,射程可以覆盖俄罗斯西部的所有战略要地。此前,乌克兰已成功将海王星导弹的射程提升至1000公里,而德国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投入或许能让“超级海王星”导弹的射程更远,甚至在短期内实现量产,这将对前线的战局产生深远影响。
其次,德国还支持乌克兰研发射程1000公里的柳特自爆无人机,旨在通过“导弹打击军事目标、无人机摧毁能源设施”的战术网络,在不对称战争中打击俄罗斯,从而实施“成本强加”战略。德国提供的支持正是要在战争中给俄罗斯带来更多的军事压力。
不仅如此,德国与乌克兰的合作还包括了IRIS-T防空系统的本土化生产合同,价值高达22亿欧元。这一举措意味着乌克兰将逐步摆脱对西方援助的依赖,发展自主防空能力。过去18个月里,乌克兰的防空导弹库存非常紧张,连爱国者导弹也只能限量使用。如今,德国军工企业Diehl Defence已在乌克兰建立生产线,这不仅将提升乌克兰的防御能力,还可能催生一个以德国技术为核心的东欧军工联盟。此外,德国军工企业与乌克兰的合作还将包括武器弹药的共同生产,充分利用两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,进一步增强武器弹药的制造能力。
这一系列的合作无疑推动了欧洲防务自主化的进程。默茨政府显然希望通过整合乌克兰、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的军工资源,打造一个以德国军械标准为核心的军事供应链,这不仅能增强乌克兰的长期作战能力,还可能在未来形成亲德的东欧军事集团,进一步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。
然而,这一切显然激怒了俄罗斯,梅德韦杰夫直接以“二战叙事”为背景,警告德国“已再次成为敌人”,并暗示俄罗斯将采取反制措施。他特别提到,苏联红军曾彻底击败纳粹德国,而如今俄罗斯军队同样有能力让德国陷入崩溃。这一言论被认为是对柏林的“最后通牒”。
尽管德国的GDP是俄罗斯的三倍,但在军力对比上仍然存在差距:俄罗斯军队现役坦克是德国的18倍,火炮数量更是有23倍之多。更为复杂的是,德国的能源供应仍然相当依赖俄罗斯,尽管经过两年的调整,德国仍有32%的天然气需通过俄罗斯的盟友哈萨克斯坦中转。正因如此,德国始终坚持提供武器支持乌克兰,而不直接参与战斗。然而,莫斯科显然不会容忍这一局面。俄罗斯外交部已经表示,未来将把德国军工企业列入特别打击名单,这意味着俄军将合法地攻击乌克兰境内的德制武器生产线。
在这敏感时刻,泽连斯基政府却突然转变策略,开始公开指责中国。他指控中国“不卖给西方无人机,却继续向俄罗斯供应”。这一说法令人耳熟,几日前,乌克兰情报局长布达诺夫也曾指控中国向20家俄罗斯军工厂提供火药原料。然而,乌克兰的这些指控始终未能提供实质性证据。中国对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管制向来非常严格,2024年拦截违规出口的案例同比增加了37%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乌克兰的指责更多地像是一种政治操作,旨在转移国内对战场失利和经济崩溃的不满,同时迎合美国对中国“援俄”的指控,以换取西方国家持续的军事援助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西方国家可能会借乌克兰的指控为由,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制裁。此前,类似的情况已经出现过。然而,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。在面对乌克兰的指责时,中国政府依旧以外交部的常规表态坚决反对无端指责,始终主张劝和促谈,推动双方通过对话解决争端。此外,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也在安理会上公开发声,强调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中立的,不偏袒任何一方,并呼吁俄乌双方保持和谈,通过对话解决危机根源,达成有约束力的和平协议。
事实上,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中立立场得到了充分体现。中国既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,又坚持与俄罗斯的正常经贸合作。尽管乌克兰一方面接受中国的援助,另一方面却在政治上攻击中国,这种言行不一的行为,甚至引发外媒的批评,认为基辅正透支其国际信誉。
此外,中国还与匈牙利、塞尔维亚等欧洲国家密切磋商,正筹划成立新的乌克兰问题调解小组,积极推动俄乌冲突朝着和平方向发展。因此,可以说,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始终明确且一致。
未来的局势发展可能走向三个方向:一是如果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腹地,可能会引发俄罗斯与德国的直接对峙,甚至加剧北约内部的裂痕;二是若特朗普减少对乌克兰的援助,德国是否能独立支撑乌克兰战场,这或许为中国提供了斡旋的机会;三是德乌军工合作的深化可能会引发全球连锁反应,尤其是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国家可能效仿“技术换安全”的模式,进一步加剧全球军备竞赛。
战火已持续两年多,各方的底牌逐渐明朗。德国企图通过武装乌克兰重塑欧洲秩序,而俄罗斯则通过核威慑划定红线。美国在援乌问题上摇摆不定,泽连斯基的“甩锅”行为则暴露了其政权的危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